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題:潘建偉的“量子夢”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31歲回國,4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計算和測量學會最高榮譽“國際量子通信獎”,到今年43歲獲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潘建偉的所有成果與榮譽都與量子相關。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潘建偉於1996年前往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量子物理學研究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教授。事實證明,潘建偉對導師的選擇是他事業中最成功的一次選擇。很多人都有躍起摘下蘋果的能力,關鍵是你是否站在有蘋果的樹枝下,塞林格把潘建偉引到了一個有很多蘋果的樹枝下。
  2001年,潘建偉回國在中國科大籌建自己的量子信息實驗室,塞林格還不理解他的決定,因為當時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領域尚處於萌芽階段。回憶實驗室組建之初的情景,潘建偉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無論是研究水平還是人才儲備,國內的基礎都很薄弱,但中國科大很早就重視量子信息研究,因為有學校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深入做下去。當時向中科院申請的經費是200萬元人民幣,而院基礎局撥了400萬元,在中科院和國家基金委支持下,讓我們從無到有,很快,設備、人員就到位了。”
  而潘建偉團隊的成果也出得很快。僅2003年一年,潘建偉研究組作為第一單位發表的《物理評論快報》論文就有7篇。2004年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同時入選了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年度十大進展,為世人矚目。
  今天,潘建偉的實驗室已經在國際量子信息學界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有些研究方向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導師認可了潘建偉當初的選擇。
  而談及當年回國的原因,潘建偉也說不出“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一類的豪言壯語,只說“從未想過留在國外,科學家應當有自己的祖國,我的夢想就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大力發展量子通信這一革命性的保密通信技術,早日實現實用化的量子通信系統,使中國在高端通信技術領域不再受制於人,國家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則是他選擇儘早回國開展相關工作的重要原因。“在滿足對自然界好奇心的同時,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盡一份力,這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莫大幸福!”在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頒獎大會上發言時,潘建偉這樣表達他為國服務的熱情。
  潘建偉在量子信息領域有無數個值得稱道的“世界首次”: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與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絕對安全距離超過百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並始終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的世界紀錄,等等。潘建偉說,這得益於團隊的努力,也得益於國家日益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
  回國十多年,潘建偉明顯感受到隨著國家投入的增長,優秀成果越來越多,科研環境越來越好,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趕、良性競爭的氛圍。但他也覺得科研投入增加和成果產出並不完全成正比,目前要做的是優化整合資源,使效益最大化,同時鼓勵科學家努力打通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良性通道。
  潘建偉認為,國家還應進一步加大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的力度,要最大限度把歸國人員的積極性發揮出來,就要對他們有耐心和信心,給予他們取得成果的時間。
  中國很快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高速的星地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中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這是令潘建偉最感自豪的事。潘建偉現在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讓中國量子信息的整體研究能力得到提升。“量子信息科技革命給了中國一個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的引領者的、不可錯過的偉大機遇。”(完)  (原標題:潘建偉的“量子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w28gwjcv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